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汇总

参考链接:

绪论:中国书法史绎

混沌初开,仓颉作书,天雨粟而鬼夜哭。汉字始生,契于龟甲,铸于钟鼎,华夏文明之精魂遂寄于点画之间。书法一道,由是发轫,绵亘千载,自成宇宙。

溯其源流,先秦之气象最堪追慕。殷商甲骨,神秘古奥,刀笔间藏占卜之秘;周室金文,雍容浑穆,鼎彝上铸礼乐之魂。及至秦统天下,李斯损益古文,立小篆为宗,斯字如铁线银钩,法度森严,开统一文字之伟业。两汉承之,篆隶嬗变,碑石峥嵘。《祀三公山》苍茫奇崛,《袁安》丰碑静穆,汉碑额篆更是屈曲盘绕,缪篆之妙,尽显大汉雄风。

魏晋六朝,玄风蔚然。二王父子超迈群伦,羲之《兰亭》飘若浮云,献之《洛神》矫若惊龙,真行草隶诸体皆备,文人书法自此大兴。南北朝碑版林立,北朝雄强如《张猛龙》,南朝俊逸如《瘗鹤铭》,南北双峰并峙,共谱乱世华章。

大唐盛世,法度粲然。欧阳询楷书险绝,虞世南温润,褚遂良秀美,颜真卿《祭侄》悲愤浩然,柳公权骨力洞达,张旭怀素狂草惊天地,书法至此,真草隶篆诸体皆臻化境。宋人尚意,苏黄米蔡各逞风流,东坡《寒食》郁勃,山谷开张,襄阳恣肆,君谟端丽,尽写文人胸中逸气。

元明之世,赵孟頫复古晋唐,董其昌倡淡雅之风。清季金石学兴,邓石如以隶笔作篆,吴让之飘逸,赵之谦跌宕,至吴昌硕出,石鼓文书苍厚雄强,齐白石单刀直入,现代书坛遂开新面。

观中国书法之长河,非止笔墨技巧之演进,实乃华夏心灵史之直观呈现。从甲骨的神秘、青铜的庄重、碑版的雄强,到笺札的飘逸、卷轴的文雅,每一时代之书风,皆为其时代精神之折射。篆之古质,隶之朴茂,楷之端严,行之流便,草之狂放,五体生生不息,共同构筑起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。

故曰:书法者,道之显象,心之轨迹也。观帖读碑,如与古人对话;提管临池,即是与天地参。此中国书法之真谛,亦此编撰史之宏旨。

作者:更生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36142642/answer/759863021
来源: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我心中的是:石鼓文、冠军帖、宣示表、乐毅论、洛神赋、泰山金刚经、古诗四帖、三坟记、裴将军、自叙帖。

主要判断标准为艺术表现力与难度。

书有五极,也就是五难:

一为狂草,难在狂而有法,乱而有致;

二为榜书,难在静穆而灵动;

三为小楷,难在小而有大,正而有生气,这一点与榜书通;

四为铁线篆,难在工稳之极而又有气韵,此与小楷通;

五为破体,难在海纳百川、泥沙俱下而能自然妥贴,最难!

此五难,写好则艺术表现力极强。特别是榜书、狂草、破体。无奈每种书体,都是千年一人。

狂草在汉唐,唐人严谨而气度雍容,汉人气厚而偶有拙笔,妙在自然。唐人以张旭古诗四帖、怀素自叙帖为最高,汉人以草圣张芝冠军帖为最高。此三件。

榜书以泰山金刚经为最高。伟岸雄健而平易近人、茂密而空旷、静穆而飞动,可谓榜书第一。此一件。

小楷以钟太傅宣示表、王羲之乐毅论、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为最高。此三件。

铁线篆以石鼓文、三坟记为最高。此两件。

破体书以颜真卿裴将军为最高。此一件。

以上十件。

额,非要十本才勉强这么说,大唐牛人林立,牛的不仅是书法。

汉唐终极关怀深厚。没有深厚的终极关怀,写不出大气象,这也是为什么唐以后的书法气度不及汉唐的根本原因。

印刷品,以二玄社、上海书画出版的红皮书为参照,泰山金刚经可以去泰山看,其他的可以去博物馆或者自己下高清图。以上。

作者:水鱼哥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36142642/answer/759167365
来源: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如果一个爱好者想深入写书法。我的建议是:

  1. 峄山碑,写一小段时间,稳住笔。

  2. 九成宫,写一段时间,稳住形。

  3. 胆巴碑,写一段时间,体会速度。这个可以换雁塔,但一换雁塔很容易沉迷。(这里的关键在于前面三个都很严谨,学习时容易发现不足,这个时候写雁塔会陷入误认为自己写得很好的盲区,从此与扎实基础无缘。)

  4. 勤礼碑,写一段时间,增强体质。

  5. 玄秘塔,写一段时间,捶炼笔毫弹性。也可以写怀素,意义差不多。

  6. 张黑女,写一段时间,体会笔毫柔软。这一段也可以换米芾。(这个时候去写行草书,进国展的可能性己经很大,但没有书写自由,成为套路选手)

  7. 写龙门或者二爨,感受体态变异和塑形。也可以写王铎。

  8. 张迁,写一段时间,补足章法松散。写黄山谷或者张旭,效果可能差一点。

  9. 智永千文,感受自然书写,换苏轼蔡襄也行。

  10. 兰亭圣教,挑战极限。

总体上,我认为有两个碑一定不能少,作用不可替代,一个是九成宫,一个是张迁。就是结字严谨和章法严谨是不能落下的。学别的范本都明显要差很多。

而且,就笔法而言,九成宫己经囊括了绝大部分笔法形式,本身就是大王正脉,轻一点重一点,捻扭多一点少一点,就能变化出绝大部分帖学技术,然后险峭处又能通汉魏碑刻,实在不能忽视。

张迁为什么能锤炼章法松散,主要是他的字都内敛,极少夸张局部,非常难组合成篇,张迁能组合起来,章法会变得厚实茂密。

篆书

篆书,汉字的一种字体。

篆者,竹之彖也;彖者,豕之汇也;豕者,象之形也。篆书,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;即隶书之前的字体。

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。

大篆包括甲骨文,金文、籀文,石鼓文,……。

小篆,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;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。

一、 先秦时期 —— 大篆的源起与成熟(甲骨文、金文)

此为篆书之源头,是理解“篆籀气”和书法上古精神的根本。

  1. 【商代】甲骨文

    • 代表:《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》、《大骨四版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,刀刻意味浓,结构天真烂漫,布局错落有致。是文字与书法的萌芽。
  2. 【西周】金文(青铜器铭文)

    • 代表:
      • 《大盂鼎》—— 雄浑凝重,体势庄严
      • 《毛公鼎》—— 皇皇巨制,笔法精严,为金文中的“庙堂典范”
      • 《散氏盘》—— 拙朴厚重,欹侧天真,富于变化
      • 《虢季子白盘》—— 布局疏朗,线条修长婉丽,风格独具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》:大篆的黄金时代。各器铭文风格各异,或磅礴、或精工、或古拙,奠定了后世篆书艺术的审美基础。
  3. 【战国】石鼓文
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称为“篆书之祖”。字体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,结体方正匀称,气息高古浑厚。是吴昌硕一生临习和取法的对象。

二、 秦代 —— 书同文与小篆的标准化

小篆的创立和推行时期,同时存在“正体”与“俗体”。

  1. 【秦】李斯(标准小篆)

    • 代表: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琅琊台刻石》(残石)、《峄山碑》(宋人摹本)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作为“书同文”的制定者,李斯的小篆是标准官体,线条圆润均匀,结构对称精确,法度森严,为小篆创立了极则。
  2. 【秦】诏版、权量文字
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秦代实用刻款文字。与碑刻的庄重不同,其刀刻感强,率意急就,天真烂漫》,打破了标准小篆的绝对对称,展现了书写性,对后世艺术家启发极大。

三、 汉代 —— 篆书的隶变与装饰化

篆书逐渐被隶书取代,但在碑额、刻石等场合仍在使用,并演化出新的风格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袁安碑》、《袁敞碑》
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代标准小篆的代表,结体宽博,线条浑厚,与秦小篆一脉相承又带有汉代的雍容气度。
  2. 【东汉】《祀三公山碑》
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篆书隶变的“活化石”。字体非篆非隶,亦篆亦隶,用笔方折,气势磅礴,古拙开张。极具艺术感染力。
  3. 【汉】碑额篆书(缪篆)

    • 代表:《张迁碑碑额》、《鲜于璜碑碑额》、《西狭颂碑额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代碑刻上的篆书标题。多为屈曲填满、富于装饰性的“缪篆”,是汉代篆书实用性与美术化结合的代表。

四、 三国至唐 —— 篆书的沉寂与中兴

  1. 【三国·吴】《天发神谶碑》
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篆书史上的》奇峰》。以方折笔法写篆书,收笔出锋,如利剑砍斫,》气势险峻慑人》,风格独一无二。
  2. 【唐代】李阳冰》

    • 代表:《三坟记》、《栖先茔记》、《般若台铭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唐代篆书复兴第一人。自称“斯翁之后,直至小生”。其玉箸篆线条圆劲,结构修长,恢复了秦篆法度,影响深远。

五、 清代至近代 —— 篆书的全面复兴与鼎盛

金石学的兴起带动了篆书的空前发展,大家辈出,风格多样。

  1. 【清】邓石如》

    • 代表:《白氏草堂记》、《篆书文轴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清代篆书复兴的开山鼻祖。他以隶书笔法入篆,提按起伏,富于变化,一改唐代以来篆书细匀乏味的弊端,开创了“邓派”篆书。
  2. 【清】吴让之

    • 代表:《吴均与朱元思书》、《宋武帝与臧焘敕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邓石如的杰出继承者。其篆书更加灵动飘逸,舒展流畅,将邓派篆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。
  3. 【清】杨沂孙

    • 代表:《说文解字部首》、《在昔篇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开创了将小篆与金文融为一体的风格,笔意醇和,方圆兼备,典雅雍容,影响甚广。
  4. 【清】赵之谦》

    • 代表:《篆书许氏说文叙册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将北碑方峻雄强的笔法和生动活泼的结体融入篆书,风格流丽婉转,姿态妩媚》,极具个性化。
  5. 【清】吴大澂

    • 代表: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(金文书写)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著名金石学家。其篆书(尤其金文)功力深厚,严谨整饬,是学者型书家的典范。
  6. 【近代】吴昌硕

    • 代表:临写《石鼓文》系列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石鼓文集大成者》。他以金石笔法临习石鼓文数十年,形成》苍茫雄浑、朴茂恣肆》的独特书风,将篆书的“金石气”推至顶峰,对现代书坛影响巨大。
  7. 【近代】齐白石

    • 代表:《篆书联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取法《天发神谶碑》和《祀三公山碑》,融入大写意画法,风格大刀阔斧,雄强狠辣,单刀直入,极具现代视觉冲击力。

隶书

作者:大河东刘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6550711/answer/156415382
来源: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隶书又称佐书、八分书。正恒《四体书势》说:“隶书者,篆之捷也。”许慎《说文解字•叙》说:“秦天经书,涤除旧典,官狱务繁,初有隶书,以趋约易,而古文由此绝矣。”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。

隶书上承篆籀,下启行草。隶书产生于战果,兴于汉。隶书作为一种实用书体,曾通行于汉代。汉以后虽然被草书、楷书、行书诸书体所取代,但仍然由于其字形的美观、结体的多变,备受人们的欢迎,并成为今天书法艺术创作中颇受欢迎的一大书体。并由于自汉以来隶书传世的碑刻、墨迹众多,也是入门书法的极好途径。

就初学者学习隶书而言,今人的隶书墨迹,只能看,决不可以直接去临写。如果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,看也是很有危险的,因为你尚不知学哪些、弃哪些。故临习只可以临写古人的字帖、碑版。其道理很简单,我们学习书法只可以学习经过历史淘洗后而积淀下来的东西,遵循历史的成功经验,无疑是件事半而功倍的事。

学习是一个扬弃的过程,要不断摒弃糟粕,这个难度较大,需要不断提高审美认识。所以学书先要多看、多读,提高自己的审美鉴别能力之后,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临写,这是极为必要的。如果自己看都看不懂,也不明白哪里好、哪里坏,那又如何去学习?如果学了坏的、丢弃了好的,那还不如不学吗。因此,永远要眼光在前,动笔在后。否则笔动错了,还不如不动。

汉隶是汉代隶书的统称。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,笔势生动,风格多样,而唐人隶书,字多刻板,称为“唐隶”,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,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“汉隶”,以别于“唐隶”。从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、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:一是古隶: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,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。这只是大致的分期。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,横不平,竖不直。二是汉隶:广义的说,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,包括汉初的古隶、汉隶(狭义的汉隶)和八分书。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。汉隶较古隶规范,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,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。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,突出横画,横平竖直。三是八分: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。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,突出挑画和捺画。

学习汉隶,最好从临写汉碑开始。但汉碑里的字,有些初学者欣赏不了,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临写。就必得找个老师请教了。汉碑风格多种多样:

公正俊逸的如《曹全碑》、《朝侯小子残石》、《乙瑛碑》、《华山碑》、《张景碑》、《史晨碑》、《礼器碑》、《张寿碑》、《袁博碑》等。此类碑版,技法精妙严谨,意态典雅端庄,点画细腻完善,结体平正匀称。

古拙雄强的有《鲜于璜碑》、《张迁碑》、《开通褒斜道刻石》等。此等碑刻,形貌古拙质朴,意态简远雄浑,点画苍劲凝重,结构方正稚拙。

疏旷萧散的有《衡方碑》、《西狭颂》、《郙阁颂》、《封龙山颂》等。其艺术风格雍容大度,意态安闲古雅,笔画风后遒润,结构疏扩方满。

奇倔纵容类的有《石门颂》和一些简牍墨迹等。意态疏放恣肆,笔画圆浑洒脱,结构富于变化。

总之,根据经验,不要拿起笔就写,先去读书,掌握基本知识,帖读多,审美鉴别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。书店的字帖很多,尽量多的买回来,自己参悟,不懂就问,最好先看上一年半载,自己搞明白了,没有问题了,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,明白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了,自己就知道怎么写了。

作者:左契链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448786282
来源: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一端庄平正、法度严谨类的碑刻。有《乙瑛碑》《子游残石》《袁博碑》《张景碑》《西岳华山庙碑》《史晨碑》《熹平石经》《王舍人碑》。

二是挺峻流丽、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。有《礼器碑》《孔宙碑》《尹宙碑》《曹全碑》。

三是质朴、雄浑沈厚一路的碑刻。有《裴岑纪功碑》《鲜于璜碑》《衡方碑》《石门颂》《封龙山颂》《郙阁颂》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曹全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隶秀美一路的极致典范。书法娟秀清丽,舒展飘逸,体态扁平,用笔圆润,如行云流水,风致翩翩。其章法疏朗,风格典雅静气,虽秀美却不失骨力,是学习隶书最佳入门范本之一,展现了汉隶阴柔之美的顶峰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礼器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尊为“汉隶第一”。书法精妙峻逸,笔力强健,线条细处如铁画银钩,粗处则厚重磅礴,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。其结体严谨,变化无穷,寓奇险于平正之中,全碑气韵高古肃穆,是汉隶中艺术性最高、技法最丰富的作品之一,代表了隶书鼎盛时期的最高水准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乙瑛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隶成熟期的典范之作。书法端庄雄伟,骨肉匀称,波磔分明,法度严谨。其用笔方圆兼备,结体方正沉稳,风格雍容大度,是典型的“庙堂之气”,为学习隶书最正宗、最标准的范本之一,堪称“汉隶之最可师法者”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华山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隶中典雅华丽的代表作。书法圆润婉转,丰腴厚重,波磔优美,俯仰有致。其结体方整,气度典雅,在规矩中又见巧思,兼具《礼器碑》之变化与《乙瑛碑》之凝重,被盛赞为“汉隶正则”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史晨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隶“孔庙三碑”之一,是隶书“馆阁体”的极致。书法工整严谨,中规中矩,笔意遒劲,风范肃穆。其用笔含蓄,波挑收敛,结体平正,章法井然,体现了汉代隶书高度规范化后的样貌,是学习隶书法度与规矩的绝佳范本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张迁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隶方拙雄强一路的开山鼻祖。书法古朴厚重,方劲雄浑,以方笔为主,棱角分明,憨态可掬。其结体不拘一格,时常移位,巧中寓拙,充满了金石味和稚拙感,气象宏大高古,是汉隶中“雄强”审美的最高代表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鲜于璜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上世纪70年代新出土的汉碑瑰宝,与《张迁碑》并称。书法方整朴茂,雄强厚重,笔法刀味浓郁,斩钉截铁。其风格稚拙憨厚,锋芒内敛,气象浑穆,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隶,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多样性的认识,是“雄浑”书风的又一极品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石门颂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誉为“隶中之草”,摩崖隶书的冠冕。书法纵逸奔放,天真自然,笔势悠长,如长枪大戟。因其刻于山崖,随石势而书,故线条起伏跌宕,结体开阔,气势开张,充满了野逸不羁的浪漫色彩,是汉隶中抒情写意风格的极致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郙阁颂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代摩崖隶书“三颂”之一。书法方整古拙,雄浑苍老,体态宽博,气格宏大的。其用笔沉厚,波磔收敛,以气韵胜,在看似笨拙的形态中蕴含无穷力量,风格雄浑高古,是汉隶中壮美风格的杰出代表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西狭颂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汉代摩崖隶书“三颂”中保存最完好、章法最严整者。书法方整雄伟,宽博疏朗,笔力稳健,气势恢宏。其结体方正,波挑收敛,在规矩中见奔放,于平正中藏险绝,整体气象宏阔,是汉隶中寓巧于拙、雄浑典雅相结合的典范。

  1. 【东汉】《封龙山颂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清代重新发现的摩崖名品。书法古健豪放,雄劲奇崛,线条瘦硬,挺拔有力。其风格峻利清爽,结体宽博,气势开张,兼具《石门颂》之纵逸与《乙瑛碑》之规整,独具艺术魅力,深受清代以来书家推崇。

  1. 【唐代】韩择木

  • 代表:《祭西岳神告文碑》、《叶慧明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盛唐时期隶书名家,有“唐隶中兴之首”的美誉。其书法承袭汉隶《乙瑛》、《礼器》等碑法度,严谨端庄,丰腴秀美,骨力遒劲。在楷书盛行的唐代,其隶书代表了当时复古书风的最高成就,展现了唐人对汉隶的理解与再现。

  1. 【唐代】史惟则

  • 代表:《大智禅师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与韩择木齐名的唐隶大家。其书法更趋肥硕厚重,用笔稳健,波磔分明,气象恢宏,极具盛唐雍容华贵的气象。《大智禅师碑》是其代表作,堪称唐隶丰碑巨制的典型,风格成熟,法度完备。

  1. 【清】伊秉绶

  • 代表:《隶书五言联》、《隶书横幅》、《遂性草堂》等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清代隶书中兴的标志性人物。其隶书彻底弱化汉隶典型的“蚕头雁尾”,代之以独特的篆书笔意,线条粗壮浑厚,结体方严整肃,气势磅礴开阔,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现代感。他将隶书的“古拙”之美推向了极致,风格高古博大,气象恢宏,被誉为“集分书之大成”。

  1. 【清】金农

  • 代表:《漆书系列》、《隶书条幅》、《冬心先生集》自写版刻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“扬州八怪”之首,极具创造性的书画家。其隶书用笔方扁如刷,侧锋横扫,浓墨重彩,棱角分明,号称“漆书”。其书结体紧凑,风格古拙奇崛,犹如刀刻斧凿,充满了金石气和强烈的个人面貌,是清代“碑学”书法中最早、最成功的个性化探索之一,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形式。

  1. 【清代】邓石如

  • 代表:《隶书诗屏》、《经鉏堂杂志》等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清代碑学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其隶书以篆籀笔法为之,体方笔圆,骨劲丰茂,沉雄朴厚,一扫唐宋以来隶书的刻板习气,直追汉人神韵。他广泛取法汉碑,融会贯通,开创了清代隶书的新面貌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

  1. 【清代】桂馥

  • 代表:《隶书对联》、《说文解字义证》手稿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清代著名文字学家、书法家。其隶书深得汉隶神髓,尤其得益于《乙瑛》、《华山》等碑,风格醇古朴茂,端庄凝重,书卷气极浓。作为学者,其书法体现了深厚的学养根基,是清代学者型书家的典范。

  1. 【清代】何绍基

  • 代表:《临张迁碑》、《临汉碑多种》等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晚清碑学巨匠,各体兼善,其隶书尤具特色。他以独特的回腕执笔法作书,笔颤生姿,线条凝练遒劲,如屈铁枯藤。其隶书将北碑的拙趣与汉隶的飘逸融为一体,风格古拙奇崛,天真烂漫,个性极其鲜明,开创了隶书创作的新境界。

  1. 【清代】陈鸿寿

  • 代表:《隶书对联》、《种榆仙馆摩崖》等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“西泠八家”之一。其隶书用笔简练恣肆,结体奇崛夸张,疏密对比强烈,风格清劲潇洒,古雅自然。他特别强调笔趣和形式感,其书极具设计意味和艺术感染力,在清隶中独树一帜。

  1. 【近代】来楚生

  • 代表:《隶书对联》、《临礼器碑》等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近代书画篆刻大家。其隶书取法汉简、帛书,用笔率意真率,结体生动奇峭,富有浓烈的金石趣味和天真烂漫的笔情墨趣。他将绘画、篆刻的构成意识融入隶书,风格独特,是现代隶书创作的重要借鉴。

楷书

★小楷

朴拙家族

厚重,而不轻佻,强烈,而不腻滞,朴素,而不浓艳,深沉,而不恣狂,含蓄,而不诙奇。

代表人:钟繇

传承人:范仲淹、柯九思、倪瓒、王宠、黄道周、朱耷、吴昌硕、弘一等

秀美家族

或温润柔美,或险峻谨严,或精于法度,或劲挺遒媚,但用笔结字无不衍化于『二王』,是为“秀美”家族。

代表人:王羲之、王献之

传承人:虞世南、柳公权、钟邵京、赵孟頫等

丰腴家族

特立独行自成一格雍容肥美古朴浑润密集饱满

代表人:颜真卿

传承人:刘墉、翁同龢、王国维、欧阳修、祝允明、傅山等

★魏晋

  • 【三国】钟繇:《宣示表》、《荐季直表》

  • 【东晋】王羲之:《乐毅论》、《小楷黄庭经》、《孝女曹娥碑》

  • 【东晋】王献之:《洛神赋十三行》

★魏碑(北朝碑)

  • 造像:龙门二十品

  • 摩崖石刻:《石门铭》、《云峰山刻石》、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》

  • 碑碣:《张猛龙碑》《郑文公碑》、《高贞碑》、《元怀墓志》、《张玄墓志》

  • 墓志铭:《张黑女墓志》、《崔敬邕墓志》、《刁遵墓志》、《李璧墓志》

南朝碑

  • 【东晋】《爨宝子碑》

  • 【南朝宋】《爨龙颜碑》

  • 【南朝】《瘗鹤铭》

隋碑

  • 【隋】《董美人墓志》

  • 【隋】《龙藏寺碑》

★唐楷

初唐四大家

  • 【唐】欧阳询:《九成宫醴泉铭》(楷书极则)、《皇甫诞碑》、《化度寺碑》

  • 【唐】虞世南:《孔子庙堂碑》、《破邪论序》

  • 【唐】褚遂良:《雁塔圣教序》、《孟法师碑》、《倪宽赞》

  • 【唐】薛稷:《信行禅师碑》、《升仙太子碑阴》

盛唐楷书

  • 【唐】颜真卿:《多宝塔碑》(早期代表作)、《颜勤礼碑》、《麻姑仙坛记》、《自书告身帖》

  • 【唐】徐浩:《不空和尚碑》、《大证禅师碑》

  • 【唐】李邕:《李思训碑》(行楷)、《麓山寺碑》

  • 【唐】张旭:《郎官石柱记》(楷书代表作)

中晚唐楷书

  • 【唐】柳公权:《玄秘塔碑》、《神策军碑》、《金刚经碑》

  • 【唐】裴休:《圭峰禅师碑》

  • 【唐】钟绍京:《灵飞经》(小楷经典)

  • 【唐】柳公绰:《武侯祠碑》

其他重要书家

  • 【唐】敬客:《王居士砖塔铭》

  • 【唐】魏栖梧:《文荡律师碑》

  • 【唐】苏灵芝:《梦真容碑》、《铁像颂》

  • 【唐】梁升卿:《御史台精舍碑》

唐代楷书发展特点:

初唐(618-712):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确立楷法

  • 欧阳询:险峻严谨,法度森严

  • 虞世南:温润含蓄,内刚外柔

  • 褚遂良:飘逸灵动,婀娜多姿

盛唐(713-765):颜真卿开创雄强书风

  • 颜真卿:雄浑厚重,大气磅礴

  • 徐浩:圆劲厚重,法度谨严

中晚唐(766-907):柳公权总结唐楷

  • 柳公权:瘦硬通神,骨力遒劲

  • "颜筋柳骨"成为楷书审美标准

★宋元明清

    • 【北宋】范仲淹:《道服赞》、《伯夷颂》
    • 【北宋】欧阳修:《集古录跋尾》、《泷冈阡表》
    • 【北宋】林逋:《自书诗帖》、《松扇五诗卷》
    • 【北宋】蔡襄:《谢赐御书诗表》、《昼锦堂记》
    • 【北宋】苏轼: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
    • 【北宋】赵佶(宋徽宗):瘦金体《楷书千字文》、《秾芳诗帖》
    • 【南宋】张即之:《金刚经》、《佛遗教经》
    • 【南宋】姜夔:《跋王献之保母帖》
    • 【南宋】朱熹:《论语集注》手稿、《易系辞》
    • 【南宋】陆游:《自书诗卷》、《苦寒帖》
    • 【南宋】岳飞:《出师表》、《前后赤壁赋》(传)
    • 【南宋】吴琚:《焦山题名》、《观李氏谱牒帖》

    • 【元】赵孟頫:《胆巴碑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汉汲黯传》、《仇锷墓碑铭》

    • 【元】鲜于枢:《老子道德经》、《麻徵君透光古镜歌》

    • 【元】柯九思:《老人星赋》、《上京宫词》

    • 【元】倪瓒:《静寄轩诗文》、《淡室诗》

    • 【元】邓文原:《急就章》、《瞻近汉时二帖跋》

    • 【元】杨维桢:《周上卿墓志铭》、《张氏通波阡表》

    • 【元】康里巎巎:《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》、《柳宗元梓人传》

    • 【元】管道昇:《金刚经》、《千字文》(赵孟頫夫人)

    • 【元】俞和:《自书诗卷》、《临乐毅论》

    • 【明】文徵明:《小楷离骚经》、《醉翁亭记》、《琴赋》、《草堂十志》

    • 【明】祝允明:《千字文》、《东坡记游卷》、《前出师表》

    • 【明】王宠:《南华真经》、《游包山集》、《送陈子龄会试诗》

    • 【明】董其昌:《法华经》、《信心铭》

    • 【明】黄道周:《孝经》、《石斋逸诗》

    • 【明】沈度:《敬斋箴》、《不自弃说》

    • 【明】宋克:《七姬志》、《唐宋诗卷》

    • 【明】唐寅:《落花诗册》、《自书诗卷》

    • 【明】徐渭:《赋得夜雨剪春韭》、《天瓦庵诗卷》

    • 【明】倪元璐:《行楷诗轴》、《家书帖》

    • 【明】张瑞图:《楷书诗卷》、《思复陈先生小传》

    • 【明】王铎:《拟山园帖》、《琅华馆帖》(含楷书)

    • 【明】傅山:《逍遥游》、《千字文》

    清及近代

    • 【清】傅山:《金刚经》、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
    • 【清】刘墉:《小楷册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

    • 【清】何绍基:《邓石如墓志铭》、《封禅书》

    • 【清】成亲王永瑆:《诒晋斋法帖》、《洛神赋》

    • 【清】钱沣:《正气歌》、《枯树赋》

    • 【清】金农:《漆书立轴》、《金刚经》

    • 【清】郑燮(郑板桥):《六分半书》、《道情词》

    • 【清】林则徐:《佛说无量寿经》、《程子四箴》

    • 【清】翁同龢:《瓶庐丛稿》、《楷书对联》

    • 【清】傅山:《金刚经》、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
    • 【清】郑簠:《隶楷作品》、《陶渊明诗册》

    • 【清】伊秉绶:《楷书对联》、《临颜真卿帖》

    • 【清】王文治:《快雨堂题跋》、《楷书诗册》

    • 【清】梁同书:《频罗庵论书》、《楷书立轴》

    • 【清】永瑆(成亲王):《诒晋斋法帖》、《楷书诗册》

    • 【清】钱泳:《履园丛话》、《楷书屏条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弘一法师:《华严经集联》、《佛说阿弥陀经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于右任:《标准草书·千字文》(含楷书)

    • 【近代】沈尹默:《欧阳询楷书研究》、《楷书习字帖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邓散木:《楷书千字文》、《三体书法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吴昌硕:《石鼓文》楷书题跋、《西泠印社记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康有为:《广艺舟双楫》手稿、《楷书对联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谭延闿:《楷书屏条》、《临颜真卿帖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华世奎:《楷书立轴》、《百家姓》

    • 【近代】潘伯鹰:《楷书习字帖》、《中国书法简论》手稿

行书

中国十大行书

一、 源起与奠基 —— 魏晋风度

行书自东汉萌发,至魏晋时期由士大夫阶层推向成熟,奠定了千年不变的审美典范。

  1. 【三国·魏】钟繇

    • 代表:《贺捷表》(刻本)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誉为“楷书之祖”,但其书迹已见行书笔意。古雅浑朴,略带隶意,是楷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,为王羲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
  2. 【东晋】王羲之(“书圣”)

    • 代表:《兰亭序》(“神龙本”冯承素摹本)—— 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、《集王圣教序》(怀仁集字碑刻)、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丧乱帖》、《平安贴》、《奉橘帖》、《姨母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(唐摹本)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彻底革新行书技法与审美。将行书的笔法、结构、章法推向极致,中和典雅,飘逸遒劲,完美体现了晋人“尚韵”的风度,成为后世千年追摹的绝对典范。
  3. 【东晋】王献之(“小圣”)

    • 代表:《鸭头丸帖》、《廿九日帖》、《中秋帖》、《参军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王羲之第七子,与其父并称“二王”。其行书用笔外拓,笔势连绵,体势开张,更显潇洒奔放,开创了“一笔书”的先河,丰富了行书的表现力。
  4. 【东晋】王珣

    • 代表:《伯远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王羲之之侄,王氏家族重要成员。其书法》用笔俊逸潇洒,峭劲秀丽,自然流畅,结体开张,疏密有致。其存世真迹《伯远帖》是东晋士人书风的典型代表,为后世提供了窥见“晋人真貌”的宝贵范本,被誉为“天下十大行书”之一。

二、 继承与拓展 —— 隋唐气象

唐代书家在尊崇王羲之的基础上,注入了时代的法度与气魄。

  1. 【唐】欧阳询

    • 代表:《张翰思鲈帖》(又称《季鹰帖》)、《卜商帖》、《梦奠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“初唐四大家”之一。其行书与其楷书一脉相承,于平正中见险绝,笔力险劲,结构谨严,章法错落有致。虽为行书,但仍保留了强烈的楷书笔意和法度,风格沉着凝重,锋芒外露,是“尚法”书风在行书领域的杰出体现。
  2. 【唐代】李世民

  • 代表:《温泉铭》(拓本)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,其书法雍容和雅,劲健流畅,以帝王之力带动了全社会学王的风潮,奠定了唐代书法的发展方向。

  1. 【唐代】陆柬之

  • 代表:《文赋》(墨迹本)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虞世南之甥。其书深得二王遗法,风骨内含,神俊超逸,是初唐时期忠实继承晋人风韵的代表,笔法纯正,是学王的重要门径。

  1. 【唐代】李邕

  • 代表:《李思训碑》、《岳麓寺碑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以行书入碑,千古一人。其书欹侧险峻,笔力雄健,如象力千钧,一扫二王柔美之风,开创了雄强豪迈的行书新面貌,对后世宋元书家影响极大。

  1. 【唐代】颜真卿

  • 代表:《祭侄文稿》(墨迹本)—— 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、《争座位帖》、《刘中使帖》、《裴将军诗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突破二王藩篱,奠定时代新声。在王体系之外另辟蹊径,《祭侄文稿》以真挚情感驱动笔墨,苍茫悲愤,浑然天成,将篆籀笔法融入行书,开创了雄浑宽博的“颜体行书”。

  1. 【唐】杨凝式

  • 代表:《韭花帖》、《神仙起居法》、《夏热帖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五代时期书法家,承唐启宋的关键人物。其行书风格奇崛,变化莫测,或疏朗空灵(如《韭花帖》),或纵肆狂放(如《神仙起居法》)。打破了唐代森严的法度束缚,开创了以“意趣”为先的宋代“尚意”书风先声,被誉为“五代之冠”,对北宋诸家影响深远。

  1. 【唐】柳公权

  • 代表:《蒙诏帖》(又称《紫丝靸帖》)、《兰亭诗帖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与颜真卿并称“颜筋柳骨”。其行书在严谨的楷法骨架之上,加入了遒劲流动的笔意,用笔果断,气势雄健,如“辕门列兵,森然环卫”。《蒙诏帖》是其行书代表作,一改楷书的内敛,展现出豪放雄浑、酣畅淋漓的一面,体现了大家书风的多变与深厚功力。

三、 尚意与抒怀 —— 宋代心境

宋代文人书家主张“尚意”,强调个人心性与情感的抒发,将行书的写意性推向高峰。

  1. 【北宋】李建中

    • 代表:《土母帖》、《同年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由五代入宋的书法家,是北宋初期书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。其书法风格沉稳端厚,圆转丰腴,深得唐代颜真卿等大家笔意。作品结体严谨,用笔含蓄,气息平和,在宋初“尚意”书风全面兴起之前,保留了浓厚的唐人法度,为后世提供了由唐入宋的过渡范式。
  2. 【北宋】蔡襄

    • 代表:《扈从帖》、《脚气帖》、《离都帖》、《澄心堂纸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“宋四家”(苏、黄、米、蔡)之一,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而著称。其行书端重婉美,温雅淳淡,法度严谨,深得晋唐神韵。用笔精致,结体沉稳,风格平和蕴藉,不激不厉。蔡襄的书法在北宋初期力挽狂澜,追复晋唐古法,为“尚意”书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是宋代书法走向成熟的关键人物。
  3. 【北宋】苏轼

    • 代表:《黄州寒食诗帖》(墨迹本)—— 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、《前赤壁赋》、《洞庭春色赋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宋代“尚意”书风的领袖。其书结体扁沓,用笔丰腴,天真烂漫,一任自然,将学问文章之气发于笔端,开创了写意书风的新境界。
  4. 【北宋】黄庭坚

    • 代表:《松风阁诗帖》、《苏轼寒食诗跋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与苏轼齐名。其行书中宫收紧,笔画辐射,纵横奇崛,笔势开张如长枪大戟,极富节奏感和空间感,个性极为鲜明。
  5. 【北宋】米芾

    • 代表:《蜀素帖》、《苕溪诗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集古出新之巨匠。技法上“八面出锋”,变化无穷,笔力雄健,速度与力度完美结合。其书酣畅淋漓,沉着痛快,将行书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推向了极致。
  6. 【北宋】薛绍彭

    • 代表:《晴和帖》、《大年帖》、《云顶山诗帖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北宋后期重要书法家,与米芾齐名,时人并称“米薛”。其书法极力追摹晋人风韵,尤其得“二王”笔法精髓,风格清新雅致,法度严谨,用笔精到,气息古雅。在北宋“尚意”书风盛行的背景下,他更侧重于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和回归,是当时最为恪守晋唐法度的代表书家之一。其书作展现了北宋文人书风中典雅含蓄、精致流美的一面。

四、 复古与融合 —— 元明风尚

元明书家力图回归晋唐传统,在继承中寻求个人风格,形成了典雅秀逸的“帖学”主流。

  1. 【元代】赵孟頫

    • 代表:《洛神赋》、《前后赤壁赋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元代复古运动的领袖。主张“师法晋唐”,其行书流美遒劲,姿韵俱胜,法度精严,将古典的优雅之美发挥到极致,影响元明书风数百年。
  2. 【元】鲜于枢

    • 代表:《苏轼海棠诗卷》、《王安石杂诗卷》、《石鼓歌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书法大家,并称“元之二妙”。其书法以气势取胜,用笔雄强纵肆,骨力遒劲,挥洒自如,有唐人狂草之风范。尤擅悬腕作书,故笔力惊绝,线条饱满圆劲。在赵孟頫主导的复古书风之外,鲜于枢成功地将晋唐古法与个人豪放性情相结合,为元代书坛注入了雄健酣畅的生命力。
  3. 【明】祝允明

    • 代表:《前后赤壁赋》、《古诗十九首》、《草书自诗卷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“吴中四才子”之一,明代中期草书巨擘。其书法博采众长,尤以狂草著称,笔势奔放激越,纵横捭阖,变化万端,极具震撼力与表现性。既能作精致典雅的小行草,深得晋人神韵;更能以狂草抒写性情,将黄庭坚的开张与怀素的狂逸熔于一炉,将明代草书推向了一个情感宣泄的高峰,是明代“尚态”书风的杰出代表。
  4. 【明代】文徵明

    • 代表:《滕王阁序》、《千字文》《赤壁赋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明代帖学大家。其行书》温润秀劲,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》,虽无雄浑之势,却极具文人书卷之气,是“吴门书派”的典范。
  5. 【明代】董其昌

    • 代表:《李白月下独酌诗》、《东方朔答客难》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》淡雅秀逸书风的集大成者》。其行书》空灵疏朗,墨色清雅,古淡潇洒》,善于营造虚灵的空间感,对清初书坛影响巨大。
  6. 【明代】王铎

    • 代表:《拟山园帖》、《琅华馆帖》、《杜甫诗卷》、《诗稿》等大量条幅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》与董其昌一路并行的“雄强”派代表》。其行书》取法高古,笔力惊人,善用涨墨,章法奇崛险绝》,气势磅礴,极具现代视觉冲击力,有“神笔王铎”之誉。

五、 突破与求变 —— 清代以后

在“碑学”兴起的背景下,书家尝试将金石碑版的雄强气质融入行书,开创了新面貌。

  1. 【清】傅山

  • 代表:《丹枫阁记》、《行书诗轴》、《哭子诗卷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明末清初思想家、书法家,提出“宁拙毋巧,宁丑毋媚,宁支离毋轻滑,宁直率毋安排”的著名美学主张。其书法真率质朴,气势磅礴,以磅礴的草书和奇崛的行书著称,笔法缠绕纵逸,充满反抗精神和磅礴的生命力。《丹枫阁记》将颜体的浑厚与个人的郁愤之情结合,是其行书代表作。他的理论与实践,强力批判了当时柔媚的馆阁体,开创了清初书法写心抒情的先河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

  1. 【清】刘墉

  • 代表:《行书立轴》、《小楷册页跋》、《大学册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清代中期帖学书法的集大成者,与翁方纲、梁同书、王文治并称“清四家”。其书法初看丰润浑厚、貌拙气醇,似有“墨猪”之讥;实则内涵刚劲,骨力洞达,人称“浓墨宰相”。他融汇历代大家,尤其得力于苏东坡的厚拙和颜真卿的浑朴,形成了绵里藏针、静水深流的独特风格。其小楷更是精妙,法度谨严而又灵动超逸,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力。

  1. 【近代】于右任

  • 代表:《标准草书·千字文》、《行书五言联》、《总理遗嘱》等大量墨迹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近代杰出的书法家,“标准草书”的创立者和推广者。其书法熔铸碑帖,以北碑的雄强笔力入行草,风格博大沉雄,潇洒奇崛,充满磅礴正气。早期行书功力深厚,后期致力于草书标准化,旨在“易识、易写、准确、美丽”。他的实践成功地将古代草书从文人书斋引向现代社会,赋予了新的生命力,被誉为“近代草圣”和“旷代草圣”,对 twentieth-century 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1. 【清代】何绍基》

    • 代表:《行书论书卷》等众多对联、条幅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》融碑入帖的巨匠》。以其独特的“回腕法”作书,行书》熔篆隶笔意于一炉,点画苍厚,体势遒劲,矫如游龙》,形成了极其独特的个人风格。
  2. 【近代】沈尹默

    • 代表:《行书毛主席诗词》、《行书自作诗》、《澹静庐诗剩》等
  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近代复兴“二王”帖学的代表人物。其行书》深入晋唐,精于笔法,清圆秀润,典雅醇和》,在民国碑学余绪中重倡古典传统。

总结:此清单勾勒出行书艺术从魏晋发端,至唐宋代拓展,经元明传承,至清代求变的核心脉络。学习行书,可沿此脉络,上追“二王”正统,下览宋意明姿,方能深刻理解行书之“韵”、“法”、“意”、“变”。

草书

狂草在汉唐,唐人严谨而气度雍容,汉人气厚而偶有拙笔,妙在自然。唐人以张旭古诗四帖、怀素自叙帖为最高,汉人以草圣张芝冠军帖为最高。此三件。

  1. 【东汉】张芝

  • 代表:《冠军帖》(刻本)、《二月八日帖》、《终年帖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后人尊为“草圣”。其草书摆脱章草旧体,开创“一笔书”的今草格局,字之体势,一笔而成,气脉贯通,隔行不断。虽无可靠真迹存世,但从刻本和史书记载可见其笔势“如流水速,拔茅连茹,上下牵连”,将草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,对二王父子及后世草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1. 【西晋】索靖

  • 代表:《月仪帖》、《出师颂》(传)、《急就章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章草史上的划时代人物,与卫瓘并称“一台二妙”,张芝姊孙。其书法峻险雄勇,笔力坚劲,最具特色的是笔画中“银钩虿尾”的夸张波磔,极具辨识度与装饰美感。他所著的《草书势》是古代最早的书法论文之一,以赋体生动描述了草书的形态与气势。作为章草的集大成者,其书风对后世章草及草书发展影响极为深远。

  1. 【东晋】王羲之

  • 代表:《草书十七帖》(《十七帖》、《远宦帖》等)、《初月帖》、《行穰帖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尊为“书圣”。其草书在张芝“一笔书”基础上,增删古法,裁成今体。笔法精严,形态多变,既流便畅达,又含蓄蕴藉,将草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,达到了“中和之美”的极致。《十七帖》作为其草书代表作,气象超然,从容衍裕,笔力惊绝,被奉为今草极则和草书学习的经典范本。

  1. 【唐】张旭

  • 代表:《古诗四帖》、《肚痛帖》、《郎官石柱记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尊为“草圣”。其草书完全突破二王法度,开创狂草新体。用笔奔放,如急风骤雨,连绵回绕;体势奇崛狂放,变幻莫测。他将喜怒窘穷、忧悲愉佚等情感全部寓于书中,以书法抒发胸中逸气,是唐代“达其情性,形其哀乐”写意书风的最高代表,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
  1. 【唐】怀素

  • 代表:《自叙帖》、《苦笋帖》、《食鱼帖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(“千金帖”)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与张旭并称“颠张狂素”,将狂草艺术推向极致。其狂草笔法精妙,如锥画沙,纵横斜直,无所拘束;线条瘦劲凝练,充满速度感和弹性,“驰毫骤墨列奔驷,满座失声看不及”。《自叙帖》是其狂草巅峰之作,气势恢宏,一泻千里。其晚年《小草千字文》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,意境高远,体现了另一种极致。

  1. 【唐】孙过庭

  • 代表:《书谱》(墨迹本)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唐代草书理论与创作兼备的巨匠。其草书深得王羲之笔法真谛,用笔俊拔刚断,干净利落,笔势纵横,墨法清润。其旷世杰作《书谱》不仅是一部内容极其精辟的书法理论经典,其墨迹本身更是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,完美体现了“古法”与“今情”、“心手双畅”的至高境界,是二王草法至唐代最忠實而卓越的继承与发展者。

  1. 【北宋】黄庭坚

  • 代表:《李白忆旧游诗卷》、《诸上座帖》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“宋四家”之一,宋代草书最高成就者。其草书得怀素三昧,但风格独特。笔法以篆籀之意入草,线条苍老奇崛,富有震颤的韵律感;结体欹侧错落,章法如“长枪大戟”,气势开张,意境超凡。他成功地将以“意”取胜的宋代书风融入狂草创作,开创了不同于唐代的草书审美范式。

  1. 【北宋】赵佶(宋徽宗)

  • 代表:《草书千字文》、《掠水燕翎诗纨扇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艺术天赋极高的皇帝书画家。其草书与其楷书“瘦金体”的矜持不同,风格狂放不羁,笔势迅疾流畅,如狂风骤雨,连绵不绝,一气呵成。代表作《草书千字文》长卷长达十余米,纵肆挥洒,极具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旋律感,展现出其超越法度、尽情抒发性情的非凡艺术才情,是宋代狂草艺术的巅峰之作。

  1. 【南宋】赵构(宋高宗)

  • 代表:《草书洛神赋卷》、《白居易随宜诗卷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南宋书法奠基人。其草书初学黄庭坚,后深研二王及六朝法帖,最终形成个人面貌。用笔圆润流畅,结体疏朗秀逸,章法匀整,风格从容平和,富有书卷气。虽无黄庭坚的奇崛跌宕,但以其醇正的笔法和雅致的格调,倡导并引领了南宋一代书风,对后来者如赵孟頫回归晋人传统有先导之功。

  1. 【明】祝允明

  • 代表:《草书诗卷》(如《云江记》)、《前后赤壁赋》、《古诗十九首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明代草书集大成者。其草书博采众长,兼得张旭之狂、怀素之逸、黄庭坚之奇。笔势雄健奔放,纵横捭阖,如暴风骤雨,酣畅淋漓,将明代草书的抒情性和表现主义风格推向极致。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,完美体现了其豪放不羁的才子性情。

  1. 【明】徐渭

  • 代表:《草诗轴》、《墨葡萄图题诗》等大量行草作品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天才与奇人。其书法彻底打破传统法度,笔触狂放怒肆,章法散乱跌宕,如疾风败絮,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和震撼人心的力量。他是“丑怪”美学的极端实践者,用书法直抒胸中愤懑与癫狂状态,作品是其人格精神的直接外化,对后世“表现派”书法影响深远。

  1. 【明末清初】王铎

  • 代表:《草诗卷》、《杜甫诗卷》、《拟山园帖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与黄道周、倪元璐等并称“明末三株树”,有“神笔王铎”之誉。其草书取法高古,尤得力于二王、米芾,但风格更为雄强恣肆。善用涨墨,线条粗重与纤细对比强烈;笔势连绵不绝,章法奇险莫测,充满了动荡不安的磅礴气势和震撼的视觉张力。他成功地化解了临古与创新的矛盾,是帖学传统在17世纪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巨匠,对日本书法影响极大。

  1. 【明末清初】朱耷(八大山人)

  • 代表:《草书横批》、《临蔡邕书卷》、《河上花歌图卷题跋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明宗室遗民画家,其书法与绘画一样,是其孤傲冷逸人格的化身。其草书以篆籀笔法入书,删繁就简,线条圆厚苍茫,结构奇崛险怪,章法空灵疏朗,形成一种极简、极静而又极富张力的“哭之笑之”的独特风格。他将绘画的构图意识和空间感融入书法,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、充满禅意与悲怆感的视觉形式,是书法史上个人风格最强烈的艺术家之一。

  1. 【近代】林散之

  • 代表:《中日友谊诗卷》、《许瑶诗论怀素草书》、《自作诗卷》

  • 特点与重要性:被誉为“当代草圣”,是传统草书在近代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标志性人物。其草书以隶篆笔法入草,善用长锋羊毫,墨法变幻莫测(“拖泥带水”),线条似断还连,枯湿浓淡极尽变化,达到了“瘦劲飘逸”的化境。他将山水画意境融入书法,作品老辣纷披,天真烂漫,空灵飘逸而又内含金石之气,将草书的笔墨表现力和视觉艺术性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。

榜书

榜书以泰山金刚经为最高。伟岸雄健而平易近人、茂密而空旷、静穆而飞动,可谓榜书第一。此一件。

  • 泰山金刚经

Donate
  • Copyright: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. For 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. For non-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.
  • Copyrights © 2015-2025 xingjinglong
  • Visitors: | Views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